基础学科拔尖基地建设特色——新专业自评专项检查巡礼之二

发布者: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07-04浏览次数:10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迎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本科生院和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于20234月至5月联合组织开展了本科新专业自评专项检查工作。本次专项检查的范围是我校自2018年以来获批并已开展招生培养的新专业以及拔尖计划、强基计划、双学士学位项目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项共33项。它们都有哪些亮点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本次专项检查的8个拔尖计划中,基础学科拔尖基地6个(2020年招生:计算机、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2021年招生:化学、力学),基础学科拔尖班2个(环境、海洋,均为2020年招生)。

一是夯实基础构建本研贯通式培养体系。基础学科拔尖基地(计算机)贯彻“严选才、强引领、厚基础、重交叉、育栋梁”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理念,以“一体两翼双引擎”为培养特色,通过大师引领、科研赋能、交叉创新的方式,设置“高难度”的数学课程、“高挑战性”的计算机课程和“贯通式”的培养体系。基础学科拔尖基地(物理学)创新“课程教学-拓展研究-科创实践”相互支撑的教学模式,构建“导学研讨-学术交流-课题组轮转”相互协同的实践平台,完善“实验项目-科创竞赛-导师课题”相互衔接的培养路径,优化“名师领衔-平台开放-制度建设”全方位保障的培养机制,提出并实施了以“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启迪、价值引导”为核心的育人方案。


二是科教融合、系统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基础学科拔尖基地(生命科学)依托“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以及“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优质科研资源,将科研优势融入人才培养,引入干细胞产业化相关课程,发挥学科专业基础与科研优势以及理工结合与学科交叉特色,突出科研育人功效,提升育人质量。基础学科拔尖基地(力学)利用力学对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撑作用全面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遴选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书院进出体制;采用“校内学术大师+校外工程导师”的“双导师”制度。


三是关注育人成效,学科竞赛取得佳绩。基础学科拔尖班(环境)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负责人或参与人角色,获SITP立项24项。全面推进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共开设9门全英语专业课程,其中包括7门中文和全英文平行班课程。基础学科拔尖基地(数学)共有35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奖,其中,5人次获得数学专业组上海赛区一等奖,1人次获得数学专业组全国决赛一等奖。有3人次获得全国二等奖;1人次在2022年度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金奖。基础学科拔尖基地(化学)通过双导师制、“一对一”学术导师制等政策,积极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在各大学科类竞赛中累计获奖23人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研论文7篇,其中SCI一区论文4篇。